2008年3月25日

法國人眼裡的中國當代文學 《文匯讀書周報》

《文匯讀書周報》 關鍵 2004-09-29 10:20

長安亂後續


  法國人是驕傲的,對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他們往往不屑一顧,但對古老的中國文化,他們卻頗為推崇。這種推崇不僅反映在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興趣上,也表現為他們對當代中國的關注。當然,在推崇之餘,法國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取捨標准:看中國書不僅要看故事情節和文筆,更要看其中反映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現象;因此,越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領域,越能引起他們的興趣,越是新銳的觀點和非主流的文學形式,越能讓他們覺得有所啟發。

  近年來,尤其是中法文化年以來,一大批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被譯成法文,使法國讀者認識中國文學的視角拓寬了許多。在此之前,他們讀到的大都是些經典作品,如《紅樓夢》《圍城》《四世同堂》等。在眾多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中,法國讀者最喜歡的是描寫中國人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作品,再就是表現當代女性心理的作品。自然,這也是國內文學創作的熱點,只是法國人的看法和國內的有很大不同。

  例如,在法國出版的《郁達夫短篇小說文集》,讓法國人注意到的不是『五四』前後中國青年人的苦悶,而是讓他們對中國文人表現『性』的筆法有了新的認識。最近譯成法文的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也很受歡迎,原因是:它讓法國讀者看到了中國復雜而變異的人際關系,還有中國人與自我、與社會的抗爭。有一位漢學家談到:『《豐乳肥臀》完全拋棄了中國文學中的含蓄感。莫言的文筆中有一種下意識的衝動……這種風格使人聯想到通俗文學,同時又可從中看到革命文學的影子。這種文筆本身就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中國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

  更有意思的是,在《烏鴉》和《上海寶貝》之類的小說裡,法國人看到的不是『美女作家』,也不是其中的『以身體寫作』(對他們來說,這些簡直太小兒科了);他們甚至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書會是禁書,卻尖銳地指出:『被列為禁書也許正是此書獲得眾多讀者的重要原因!』一位文學評論家說道:『在我看來,《上海寶貝》以及其他「美女作家」的成功與其說是歸功於其文學價值,不如說是由於中國社會對其過於強烈的反應。正因為這些書是年輕女人寫的,她們筆下所描述的人和事與中國傳統觀念的衝突就被放大,是對女性應有的形象規范的一種衝擊。再說,這些女作家喜歡把自己擺放在幕前,將自身的生活經歷與文學創作混在一起,抹掉了它們之間的界線,這種做法本身又是對社會的一種挑釁。』『「美女作家」不是一個文學現象,也稱不上是文學流派,而是一個社會現象,從社會心理學、女性心理學和歷史學的角度看,是一種難得的現象,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和對郁達夫的誤讀、對莫言的片面理解相比,這樣的認識無疑是相當深刻的。

  前不久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圖書成了大熱門,其中還包括少年作家韓寒的小說——剛剛出版的法文版《三重門》。作為一個中國人,又是這本書的翻譯者,我自然感觸良多。記得第一次讀完《三重門》時,我很興奮,立即與巴黎的J.C.LATTES出版社聯絡,向他們推薦這部作品。我知道,這部小說將向法國讀者打開一個了解當代中國的獨特窗口,它反映了許多社會現象,會在法國社會引起共鳴。為了讓出版社的評委會接受《三重門》,我試譯了小說的一些片段,著重突出作者的纔氣和幽默,並強調他這種自嘲的文筆不僅充滿機智,更體現了正在被傳統和時尚夾擊的當代中國少年的精神面貌,而這些少年將構成20年後中國的主流社會。評委們被韓寒這些有趣的自嘲逗得當場笑出了聲,LATTES出版社決定出版《三重門》法文版。

  今年年初,《三重門》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向全歐洲發行。3月份,正值中國文化年的巴黎,把中國定為國際圖書博覽會的主賓,中國作家代表團在開幕晚會上受到熱烈歡迎。不過,韓寒並不是代表團成員。LATTES出版社以自己的名義邀請了韓寒。可這位文學少年此時已是一個狂熱的賽車迷。為了賽車集訓,韓寒放棄了來巴黎參加開幕式的機會。沒想到的是,法國的新聞媒體卻對此大為贊賞,認為韓寒對自己的愛好如此執著,正體現了他的獨特之處。

  書展期間,《三重門》的銷量在LATTES銷售專櫃高居首位。我曾在那兒看到一位美麗的少女,她捧著《三重門》,請求她的父母買下,作為她15歲生日的禮物。

  法國讀者喜歡《三重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他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當代中國少年生活的作品。在韓寒的纔華中,法國人看到的不是一個天纔,而是一個聰慧、敏感、迷茫的孩子,帶有他同齡人共有的偏激和自我表現欲,以玩世不恭的人生觀抵御社會的壓力。不過,在他們看來,這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恰恰是健康的。一位文學評論家說:『透過這個少年,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觀念仍佔據重要地位的中國社會,一個被時代牽引著快速走向現代化的中國,而生活在這個巨大漩渦中的少年們掙紮著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自身的平衡點,以求不被吞沒。』

  此外,《三重門》中所揭示的獨生子女現象也引起了法國教育界人士和社會學家的重視。在法蘭西文化廣播電臺的一個節目中,主持人談到:『這些獨生子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過多的溺愛,以至喪失自理能力;但在社會生活中,他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無盡的攀比,除了不停地奮斗,他們別無出路。這些孩子生存在現代化的中國,同時又要遵從傳統理念的規范,所承受的壓力不僅來自社會,也來自於家庭,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孩子的成功也是父母的成功,而衡量成功的標准只能由社會認同。如此大的精神壓力令孩子們從小產生心理焦慮。獨生子的處境給他們自我至上的心態,但與其相矛盾的是,他們很難追求自我,並選擇獨立性的道路。』有一位青少年心理學家說得更直接:『韓寒為我們提供了一本中學教師必讀書。』

  此外,在法國生活的中國人中,還有幾位是用法文著書聞名的作家,如程抱一、戴思傑等,他們的作品頗受法國人的青睞。不過,他們的成功同樣不只在於其作品的文學價值,更在於他們所講述的事情有一個遙遠、博大的背景,那就是中國,是中國的人文環境,是中國人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



編輯: 李浩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ello. This post is likeable, and your blog is very interesting, congratulations :-). I will add in my blogroll =). If possible gives a last there on my blog, it is about the Computador, I hope you enjoy. The address is http://computador-brasil.blogspot.com. A h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