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6/09/content_1516242.htm
周振鶴:“四書”的西譯
新華網 ( 2004-06-09 11:11:37 ) 稿件來源: 東方早報
文/周振鶴
晚明來華的耶穌會士很重視翻譯中國的經典,一方面是要向歐洲介紹中國的文化,一方面是作為自己學習中文的工具。中國古代經典自然以五經最為重要,五經指的是《易經》、《詩經》、《書經》、《禮記》與《春秋》,對新來乍到的西洋人來說,都是不易理解、難於翻譯的作品。好在北宋時期將《論語》、《孟子》以及《禮記》中的兩篇,即《大學》與《中庸》提升為儒家重要經典,合稱四書,到了南宋,又得到朱熹的大力提倡,於是學庸語孟的地位漸漸超過五經,成為蕓蕓士子必須爛熟于胸的經典。明代以後,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第一場,就是代聖賢立言,用八股文來闡發四書中某一句話的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自然要以翻譯四書為最要緊的作業了。四書當中,只有《中庸》稍難,《論語》與《孟子》裏頭有許多句子近乎口頭語言,容易學習理解。《大學》很短,又有反覆排比的句子,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種詞句易於記誦,翻譯起來難度也較小。
1593年,第一個來華的耶穌會士羅明堅在歐洲出版了《大學》的片斷翻譯,這是四書首次被譯成歐洲語言。70年後,即1662年,在江西的建昌出現了拉丁文的《大學》全部及《論語》的部分譯本,冠以Sapientia Sinica的書名,意為“中國的智慧”。
1667-1669年,《中庸》的中文-拉丁文對照譯本完成,取名Sinarum scientia politico-moralis。該譯本是一項集體勞動的產物,主譯者署名殷鐸澤,另有16人作為監督人與評閱人列名其上,他們的國籍包括義大利、葡萄牙、法國與奧地利。有趣的是該書一半在廣州印刷,另一半則于兩年後印于印度果阿。再過20年,即1687年,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一書在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的編輯下出版于巴黎,該書雖只有《大學》、《中庸》與《論語》的譯本,但中文書名卻為《西文四書直解》。
四書的全譯最終由另一位比利時人衛方濟完成,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衛氏譯本的內容不只是四書,還包括《孝經》與朱熹的《小學》,故取名為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sex,即中國六經。從羅明堅開始到此,四書的西譯走了120年的路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